男子空腹血糖9.8,没啥不适,吃药一年肾衰竭,医生叹息:太无知
作品声明:个人观点、仅供参考
说到“血糖9.8”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:“也没高太多啊,不就是个轻微糖尿病?”他没不适、没症状,甚至还能跟朋友喝酒撸串,身体看着比谁都硬朗。

可问题恰恰出在这“不觉得有事”上。糖尿病这病,本质上就是个“哑巴杀手”。它不疼、不痒、不闹腾,但它在你身体里下手,却一点不含糊。空腹血糖9.8毫摩尔/升,已经属于明确的糖尿病诊断标准,可惜不少人还在原地自我安慰。
某地一位中年男子,体检发现空腹血糖9.8,医生建议他重视、控制饮食、按时复查。他却觉得自己没啥不适,不当回事。后来家人催得紧,才开始吃药。
药吃了一年,血糖也降了点儿。可突然有天开始水肿、乏力,一查:肾功能坏了,已是糖尿病肾病晚期。医生摇头叹息:“不是药的问题,是他太无知。”

这不是个例。现实中,不少糖尿病患者,误以为只要血糖不爆表、没症状,就可以拖着不治,或者随便吃点药糊弄。
但他们不知道,糖尿病真正恐怖的,不是血糖高,而是它悄无声息地损坏你的血管、神经和器官。最常见受害者之一,就是肾脏。
糖尿病肾病,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头号原因之一。而这个过程悄无声息,等你发现水肿、尿量减少时,往往已经晚了。
更危险的是,还有人把“吃药伤肾”这句话奉为圭臬,宁愿不吃药,也不愿意控制血糖。实际上,严格控制血糖,反而是延缓肾损伤的关键。真正让肾脏坏掉的,是持续的高血糖,不是降糖药。

当然,有些药物可能对肾功能有影响,比如用药不当、剂量不明、监测不到位。但这并不意味着“吃药就会肾衰竭”,而是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,定期复查。
问题在于,很多人对“糖尿病”这个词的理解,仍停留在几十年前的那种“血糖高点,没关系”的印象里。
他们不知道,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疾病,它不仅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或作用,更在慢慢腐蚀你的血管系统。
血管系统一坏,肾脏、眼睛、心脏、脑子都跟着遭殃。糖尿病并发症,才是它真正的杀伤力所在,而不是“糖尿”两个字。

肾脏是一对沉默的器官。它们工作量大、承载能力强,但一旦受伤,很难逆转。糖尿病肾病的早期,几乎毫无症状,只能通过尿微量白蛋白检查发现。可惜很多人连这个检查都没听说过,更别提做了。
更讽刺的是,还有人认为“我血糖不高,就不用管”。其实,糖尿病的控制,并不仅仅看空腹血糖,更重要的是糖化血红蛋白,它能反映过去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。
很多人空腹血糖看着还行,但餐后血糖飙升,糖化血红蛋白居高不下,身体依旧在被慢性高血糖腐蚀。

说到底,糖尿病不是一场短跑,而是一场马拉松。真正的管理,是长期、系统、全面的生活方式调整,而不是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”的应付。
而在这过程中,那些“我没不适就不用管”的想法,是最致命的自欺欺人。还有一种常见误解——“我不吃糖,就不会得糖尿病”,听起来像个笑话,却是很多人真实的认知。
糖尿病不只是“吃糖吃出来的”。它和遗传、年龄、体重、运动量、胰岛素敏感性等多种因素相关。长期高脂、高热量饮食、不运动、肥胖,才是最常见的诱因。

而一旦确诊糖尿病,就必须面对它、管理它、理解它,而不是“怕吃药”、“怕副作用”、“怕麻烦”。因为,真正可怕的不是吃药,而是因为不吃药导致失明、透析、截肢、心梗、脑梗。
现实中,很多人对糖尿病的误解,来自于“身边人”。家里长辈说“我血糖高好多年了,也没啥毛病”;朋友说“我就不吃药,靠喝苦瓜汁控制”;网络上有人说“药吃多了伤肝伤肾”……
但他们不知道,这些“没毛病”的人,很多已经有了眼底病变、神经病变,只是不知道而已。
糖尿病的并发症,不是今天吃了糖,明天就出问题。它是一个缓慢、长期、隐蔽的过程。等你发现,往往已经无法挽回。

而那位吃药一年就肾衰竭的男子,其实也不是药物的问题,而是他此前多年无视高血糖、无自我管理、无监测意识造成的积累性损伤。
糖尿病的治疗,从来都不是靠药物单打独斗,而是靠生活方式、饮食结构、运动习惯、心理状态共同作用。而肾功能的保护,更是离不开规范治疗和定期体检。
在糖尿病管理中,最基本的一条原则是“个体化”。不同人病情不同、并发症不同、生活习惯不同,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方案,而不是“邻居吃啥我也吃”。

血糖不疼不痒,但它悄悄地在毁掉你的身体,这是它最可怕的地方。所以,别再说“我没症状就没事”,别再说“吃药会伤肾”,别再认为糖尿病是个“可有可无的小毛病”。
它不是。它是一个需要你认真对待、长期管理、建立认知的慢性病。而不是靠侥幸、靠拖延、靠偏方对付的病。
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应检查一次肾功能和尿微量白蛋白,这不是多此一举,而是早期发现肾病的唯一通道。

规范服药、合理饮食、规律运动、监测指标,是延缓并发症的唯一正确方式。糖尿病不是“吃药吃出来的肾病”,而是“不治才出事”。每一个“没感觉”的今天,都是未来“追悔莫及”的种子。
声明: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并结合作者个人观点撰写,仅作健康科普使用,不构成诊疗依据,请知悉。

参考资料:
[1]钟雪梅,陈敏,凌雅韵,等.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[J].中国药房,2025,36(06):732-736.
[2]王丽,高原.糖尿病肾病患者早期筛查及干预措施探讨[J].中国基层医药,2024,31(10):1202-1204.
[3]刘芳,张红英.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并发症关的临床研究[J].中国现代医生,2023,61(02):45-48.



糖友之家2 个月前
发表在: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?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,现在知道还不迟糖友QQ群:52858297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