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坐公交,听到两位阿姨聊天,说自己血糖有点高,但“也没啥事儿”,照样吃甜点、喝饮料、晚上不睡觉。听得我脑壳发紧。


医生呼吁一旦患上了糖尿病,这6件事就不要做了,不要害了自己
医生呼吁一旦患上了糖尿病,这6件事就不要做了,不要害了自己
糖尿病不是等血糖爆表才叫出事,很多看似“没事”的生活习惯,其实正在一步步消耗身体的底线。说实话,很多人把糖尿病当成“慢慢拖”的病,但真拉长了时间线,拖出来的是并发症、是生活质量的断崖式下滑。

所以今天我想说清楚,得了糖尿病,有6件事真的不能再做,做了就是在跟自己的身体过不去。

第一件事,不能再胡乱节食减肥。

很多人一听自己血糖高,第一反应是“是不是吃多了”,然后立马开始节食。甚至有人一天只吃一顿饭,想着“饿几天就好了”。


医生呼吁一旦患上了糖尿病,这6件事就不要做了,不要害了自己
医生呼吁一旦患上了糖尿病,这6件事就不要做了,不要害了自己
这是一大误区,长期节食会让身体进入“饥饿模式”,反而更容易导致血糖波动。科学研究早就指出,不规律饮食会干扰胰岛素的分泌节奏,影响血糖稳定。

想要控制体重,应该是营养均衡、控制总热量摄入,而不是一味“饿肚子”。

第二件事,千万别再熬夜了。

很多人觉得熬夜跟血糖没关系,研究发现,睡眠不足会显著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。简单说,你身体对胰岛素“不灵了”,血糖就更容易失控。


医生呼吁一旦患上了糖尿病,这6件事就不要做了,不要害了自己
医生呼吁一旦患上了糖尿病,这6件事就不要做了,不要害了自己
而且熬夜的人往往还会伴随夜宵、高热量摄入、情绪波动这些问题,雪上加霜。以为白天控制饮食就可以弥补晚上熬夜的伤害,这是错的。

规律作息、保证7~8小时睡眠,是控制血糖非常关键的一环。

第三件事,别再相信“无糖食品就能随便吃”。

不少超市货架上写着“无糖”两个大字的食品销量惊人,很多人以为这就是“糖尿病友好食品”。但你仔细看配料表,很多“无糖”产品其实只是“不加蔗糖”,却添加了麦芽糊精、果糖、糖醇类等其他甜味剂。


医生呼吁一旦患上了糖尿病,这6件事就不要做了,不要害了自己
医生呼吁一旦患上了糖尿病,这6件事就不要做了,不要害了自己
这些成分在体内一样会转化为葡萄糖,并非完全不影响血糖。“无糖”不等于“无碳水”,也不等于“低热量”,吃多了一样升血糖。

所以看清标签、控制摄入量,是关键。

第四件事,不要再“运动靠突击”。

有人平时不动,一到体检前抱佛脚,猛跑步、跳操、进健身房,想临时“洗血糖”。这不仅无效,还容易伤身。

突击式运动可能诱发低血糖,尤其是吃药或注射胰岛素的人,风险更大。真正有效的是持续、规律、低强度的运动,比如每天快走30分钟、骑车、太极。


医生呼吁一旦患上了糖尿病,这6件事就不要做了,不要害了自己
医生呼吁一旦患上了糖尿病,这6件事就不要做了,不要害了自己
关键是坚持,别指望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”能换来血糖的稳定。

第五件事,别再忽视心理压力。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“吃出来的”,但其实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影响激素水平,进而干扰血糖。

比如压力大会让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升高,这些激素会促使肝脏释放更多葡萄糖到血液中,血糖自然就上来了。“心宽体胖”这话有点讽刺,但“心累血胖”是真实存在的。

调节情绪、适当放松,比如散步、聊天、听音乐,都是对血糖管理有帮助的。

第六件事,也是很多人最容易忽视的,别再自己随便停药。


医生呼吁一旦患上了糖尿病,这6件事就不要做了,不要害了自己
医生呼吁一旦患上了糖尿病,这6件事就不要做了,不要害了自己
有些人一看到血糖降下来了,就自作主张停药,觉得“我好了”。这就跟高血压病人一停药血压飙升一个道理。

糖尿病的管理是长期、动态调整的过程,不是“吃几天药就好了”。擅自停药、减药、换药,都是高风险操作,会导致血糖反弹,甚至引发急性并发症。

正确做法是定期监测、遵医嘱调整,别拿身体做实验。

很多人觉得,糖尿病就是“血糖高”,其实它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,涉及代谢、内分泌、神经系统、心血管多个方面。


医生呼吁一旦患上了糖尿病,这6件事就不要做了,不要害了自己
医生呼吁一旦患上了糖尿病,这6件事就不要做了,不要害了自己
不能只盯着一项指标看,“血糖没飙”不等于“病情稳定”。我们生活中很多看似无关紧要的习惯,其实都在影响身体的代谢平衡。

比如长期喝酒、吸烟、久坐不动、吃高油高盐加工食品……这些都可能加重糖尿病的管理难度。

有人问,那是不是糖尿病人就不能吃甜的了?其实不是。关键在于整体摄入量、时间点、与其他食物的搭配。

比如饭后吃点水果,远比空腹吃要对血糖更友好。而像粗粮、豆类、坚果这些,虽然含有碳水,但升糖指数低,对血糖影响相对缓慢,是比较“稳妥”的选择。

医生呼吁一旦患上了糖尿病,这6件事就不要做了,不要害了自己
医生呼吁一旦患上了糖尿病,这6件事就不要做了,不要害了自己
怕的是甜食当饭吃、零食当主食,那就不是“偶尔享受”,而是长期负担了。

还有个常见误区是,觉得只要不吃糖、米饭就没事。

其实很多“隐形碳水”存在于我们日常饮食中,比如面包、汤圆、馒头、奶茶、土豆、粉条……这些食物升糖快、吸收快,吃多了同样会让血糖飙升。不是嘴巴尝到甜的才是糖,看不见的糖才更危险。
学会看配料表、认识升糖指数,才是真正的控糖基础。


医生呼吁一旦患上了糖尿病,这6件事就不要做了,不要害了自己
医生呼吁一旦患上了糖尿病,这6件事就不要做了,不要害了自己
说到底,糖尿病不是天塌下来的事,但也绝不能放任不管。

它不是靠“忍一忍”就能过去的事,而是需要长期的生活方式调整。别总想着“我吃得不多”“我也没症状”,糖尿病的可怕就在于它“潜伏得久、出手很狠”。

如果你已经确诊,就意味着身体已经在发出信号了,接下来的每一个选择,都决定着将来的生活质量。

控制糖尿病,不是靠某一种食物、某一瓶保健品或某一个偏方,而是靠科学、稳定、长期的生活习惯。饮食、作息、运动、情绪管理,这四大基石,一个都不能少。

做不到完美没关系,但一定要避免那些“明知不该做还去做”的事,因为那不是生活自由,是拿身体冒险。

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(2020年版)》,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,是目前国内糖尿病管理的权威标准指南。

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,由中国营养学会编写,提供了科学合理的饮食建议,特别针对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提出了具体指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