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尿病这三个字一出现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“完了”,好像人生就此打上了句号。

确实,糖尿病并不是个小问题,但问题更大的是——很多人还没出事,自己就先把自己吓出病来了。是不是你也有过这样的念头:“血糖稍微高一点,是不是眼睛快瞎了?”“脚有点麻,是不是要截肢?”可你有没有想过,如果关键的6个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,真的那么容易出并发症吗?

我们得先搞清楚,糖尿病的“可怕”,到底是病本身,还是我们自己对它的误解和恐慌?到底是血糖高了几天,还是年年不查指标、天天胡思乱想让情况更糟?今天我就从这6个核心指标说起,一条一条讲清楚,哪些是真的该警惕,哪些只是你吓自己。

空腹血糖。

很多人一看到空腹血糖超过6.1就慌了,其实单一数值的波动并不等于一定要出事。真正要看的是长期趋势。

如果你的空腹血糖一直稳定在6.1到7.0之间,而且餐后血糖没飙上天,这时候别急着吓自己,先看整体。

第二个关键是糖化血红蛋白。

这是反映过去两三个月血糖控制的指标,比一次两次的血糖测量更靠谱。如果这个指标控制在7%左右,绝大多数并发症的风险是非常低的。

但很多人只盯着昨天的血糖表,完全忽视了这个长周期指标,这样做反而容易引发不必要的焦虑。

第三,肾功能。

大家最怕的“糖尿病肾病”不是一下子出现的,它是长期控制不好才会慢慢发展出来的。如果你的尿微量白蛋白正常,肌酐稳定,说明肾脏目前没受太大影响。

但很多人一查出有点蛋白尿就开始想象自己要透析了,这完全是过度解读。

第四,血压。

高血压和糖尿病是死对头,一起出现才容易出大麻烦。如果你的收缩压、舒张压都在正常范围内,说明你已经避开了一个大雷区。

可有些人吃着降压药,血压控制得很好,还是日夜担心脑出血,这其实是忽略了数据背后的意义。

第五个重要指标是血脂。

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-C),它是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关键风险因子。如果这个数值控制得不错,心梗、中风的风险自然就低。

但很多人只查血糖,根本不看血脂,等到心脏出问题才追悔莫及。

第六,体重和腹围。

这两个指标看似简单,但它们和胰岛素抵抗、脂肪肝、代谢综合征都有关。一个人血糖控制得不错,但肚子一圈肉,体重超标,那风险还是高。

但反过来,如果你的体重、腹围都在合理范围,饮食规律、活动正常,不必整天提心吊胆。

说到这,有人可能会问:如果我这6个指标都控制得不错,是不是就可以“躺平”了?当然不是。但重点是,你没必要整天活在焦虑里。

真正该做的是定期复查、规律生活,而不是动不动就百度症状、自己吓自己。

我们经常看到有人一得糖尿病,就开始极端控制饮食、拼命运动,甚至连水果都不敢碰一口。

其实你控制得太死,反而容易引发低血糖、营养不足等问题。关键是平衡,不是极端。

别把对疾病的管理,变成了对自己的惩罚。

还有人执着于每天测血糖五六次,测完还要跟别人PK数值,仿佛谁的波动小谁就是“糖王”。但血糖本来就不是一条直线,只要波动在合理范围内,不要过度解读每一个小数点变化。

你以为自己是“精细管理”,其实可能是精神内耗。

而真正容易出事的,是那些明知道指标不对,偏偏不去查、不去改的人。

你问他糖化多少?不知道。肾功能查过没?没印象。

血压控制怎么样?吃不吃药都看心情。这才是真正的隐患。

不是查出问题才恐慌,而是从来不查,才最可怕。

再说个现实点的,很多人总担心糖尿病会影响生活质量。

可你去看看那些控制得好的患者,照样旅游、聚会、工作、生活节奏一点没耽误。真正被病拖垮的,往往是那些被心理负担压垮的人。

你不是被糖尿病打败的,是被自己的恐惧打败的。

别理解错了,我们不是在说糖尿病不需要重视。

它当然要重视,但重视不是等于恐慌。科学管理,规律生活,清楚了解身体的状态,本身就是最好的保护伞。

一味地吓自己,不仅没用,还可能让你忽略了真正需要关注的风险。

从现在开始,别再只盯着“我是不是会并发症”,而是去看这6个指标是不是都在合理范围。如果都正常,那说明你做得不错,继续保持。

如果有偏差,别慌,及时调整,别等问题变严重才后悔。

最后提醒一句,别指望医生一句话能解决所有问题,真正能守住健康的,是你自己每天的选择。饮食是不是规律?运动是不是持久?心态是不是稳定?这些不是医生能替你做的。

而你做的每一个小决定,都决定着未来是不是能避开并发症这个大坑。

  1. 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(2020年版)》

  2. 《中国成人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(2020年)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