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事,并不是非得靠仪器检查才能发现,身体的小动作,其实早就“偷偷地”告诉了我们答案。
比如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动作——散步,看似轻松随意,却能悄悄暴露出健康的许多秘密。
糖尿病,正是其中之一,它不像高血压那样容易头晕眼花,也不像心脏病那样突然发作,但它的蛛丝马迹,就藏在你不经意走路的姿势、速度、感受之中。
许多糖尿病患者在散步时会表现出一些特有的身体反应,如果你对这些细节足够敏感,或许能早发现,早干预。
糖尿病的可怕,不只是血糖高,它的并发症才是“杀手锏”,而这正是为什么我们要在还没有确诊之前,就提高警惕。
走路姿势的变化,有时候并不是因为年纪大了,也许是神经已经被高血糖慢慢侵蚀,脚底“感觉迟钝”,不自觉地走得更小心。
有些人走着走着就觉得脚麻,脚疼,或者像踩在棉花上一样不踏实,这种情况,最常见的就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。
还有人一走路就觉得腿像灌了铅,沉重无力,哪怕只走几百米,也像爬了一座山,这很可能是糖尿病导致的下肢血管供血不足。
爱出汗,也是散步时的一个信号,正常人散步微微出汗无可厚非,但如果只是稍微活动下,全身就像被泼了水一样,那就值得警惕。
这种异常出汗,有时候是植物神经系统受到高血糖影响,调节功能紊乱了,身体对运动的反应也变得过度。
还有一些人,嘴上说着没事,但散步时总是气喘吁吁,甚至走个几分钟就要停下来缓一缓,这不是体力差,而是糖尿病可能已经影响到心脏功能。
糖尿病的“隐蔽攻击”,从不打招呼,等你发现它,往往已经在身体里“住”很久了。
脚底溃烂、伤口难愈合,也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散步中困扰,穿鞋走路稍微磨一下,就可能引发感染,严重者甚至会发展成糖尿病足。
这时候走路的痛苦就会加倍,不仅是生理上的疼,还有心理上的恐惧,每一步都小心翼翼。
还有一种情况也常被忽视,那就是走路时“没劲”,不是累,而是肌肉真的不听使唤,有些人甚至会发现自己腿部肌肉越来越薄,走起路来像是“踩空”,可能是因为高血糖影响了蛋白质合成,肌肉流失,力量下降,出现“糖尿病肌病”的早期表现。
视力模糊也是一个容易忽略的信号,有些人在散步时看不清远处的路牌、信号灯,甚至觉得光线刺眼,其实已经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前奏。
每年都有不少人,因为一次散步中的“看不清”,才发现自己潜藏多年的糖尿病。
频繁口渴也是一个典型表现,走路时总觉得嗓子冒烟,得不停喝水,很多人以为是天气热,其实是高血糖造成的体液流失。
还有一种人,走路时总感觉口中发苦、发黏,甚至舌苔厚重,这也可能是血糖代谢紊乱引起的口腔菌群失衡。
走路时容易抽筋,也值得留意,尤其是夜间或清晨散步时,腿部肌肉突然收缩,疼得直冒冷汗,这很可能是电解质紊乱或下肢血管病变的信号。
很多中老年人习惯早上散步,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者家人总是走不久就腿抽筋,不妨查查血糖。
突然走神也是个危险信号,一些糖尿病患者在散步时容易注意力不集中,甚至会忘记自己走到哪了,这不是健忘,而是血糖波动影响了大脑功能。
长期高血糖会影响脑部供能,导致认知下降,甚至诱发糖尿病性脑病,这些都是不能轻视的。
散步时出现心慌手抖、出冷汗,也要警惕低血糖,尤其是吃了降糖药后,有些人血糖降得太猛,身体反而吃不消。
这个时候的散步,不但没有健康的增益,反而可能带来危险,低血糖突然发作,严重时甚至可能昏迷。
还有一些人,走两步就肚子饿得不行,非得吃点东西才缓过来,这种情况也可能是胰岛素分泌失调,血糖调节能力下降的表现。
走路时总感觉手脚冰凉,也是高血糖的“信号灯”,哪怕天气不冷,脚还是像泡在冰水里,这种情况常见于糖尿病导致的末梢循环障碍。
很多人误以为是寒性体质,其实是血管出了问题,血液无法正常流到四肢,才会导致这种感觉。
步伐不稳,特别是走夜路时容易摔跤,也是值得注意的细节,这可能是糖尿病影响了深部感觉神经,身体平衡能力下降。
倘若发现自己走路越来越“靠眼睛”,而不是靠脚底去感知地面,那就要赶紧做个全面检查。
散步是最好的健康“筛查仪”,它简单、自然,而且每天都可以重复,关键是你是否足够细心去观察自己的每一个动作。
如果这些现象你中了三项以上,那就要警惕,并不是说一定有糖尿病,但至少身体已经给出“请注意”的信号。
糖尿病不是富贵病,也不是老年病,越来越多年轻人也中招了,尤其是饮食不规律、作息紊乱的打工族,更要注意。
控制血糖,关键是“早”,越早发现,越有机会通过生活方式来逆转,把它控在“萌芽阶段”。
很多糖尿病前期的人,只要饮食控制得当、适当运动、规律作息,根本不需要药物,就能让血糖回归正常。
别等到症状严重才去看医生,那时候,血糖已经悄悄把血管、神经、眼睛、肾脏一一“打包”,想挽回就难了。
散步,是一面镜子,也是一个契机,能否看懂身体发出的信号,就看你平时是否“走心”。
健康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,它是一场持久战,是每一次饭前饭后的自律,也是每一次散步时的留心观察。
有糖尿病的人,走路不一样,但也正因为如此,才更能提醒我们提早关注,及时预防,避免落入糖尿病带来的困境。
散步这件小事,能看出的大事,比你想象得多得多,定期体检、规律生活、饮食有度、适量运动,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建议,才是真正能守住健康的“硬核法宝”。
别等到血糖高得吓人,才想起当初散步时的异样,健康的察觉,往往就在你最熟悉的日常中。
[1]陈晓平.糖尿病并发症早期识别与防治[J].中国实用内科杂志,2022,42(3):180-184.
[2]王志强.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与干预[J].中华糖尿病杂志,2021,13(8):612-616.
以上内容仅供参考,如有身体不适,请咨询专业医生。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,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,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。
糖友之家1 个月前
发表在: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?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,现在知道还不迟糖友QQ群:528582977